人性设计

浏览次数:1564  发表时间:2014-05-30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动态 > 风水地理 > 正文

人性设计指的是与使用者行为心理活动相一致,尽量满足多样使用群体多层次需求的设计。人性设计反对以车为本的思想及纪念性和展示性的设计意志,倡导以使用者为本,设计切实给使用群体带来便利。设计的出发点是人的多层次需求,包括生理舒适、身心安全、获得尊重、交流交往、实现自我价值等,以普通人的尺度、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作为决策依据,以人的日常行为、心理、习性、活动规律作为组织空间及细部设计的参考坐标,以最大限度满足使用者主观愿望和客观需求作为设计不断前进的目标。从技术操作层面,人性设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了解使用者 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从官方机构获得信息等途径找出户外空间设计的主要和潜在使用群体,借助图纸绘图、电脑计算、文字说明等工具统计和分析这些使用者的职业、性别、年龄、家庭结构以及他们的文化背景、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从而全面、系统地回答使用者是谁的问题。


(2)适应使用者的行为和需求 运用观察、访谈、拍照、标记活动、记录行为痕迹、问卷调查等手段收集有关空间使用情况的资料,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出各类使用群体在户外空间中行为活动的性质、习性、规律,结合大众行为心理学知识,剖析这些使用者的需求层次以及对于空间设计的要求,从而清晰解答使用群体如何使用空间、期待何种变化的问题。


(3)协调人和场所的关系 基于对使用者以及场地现状的了解,设计综合评价场地被使用的状况,明确空间中哪些元素富有趣味性和人情味,吸引大量的使用者驻足、逗留,哪些元素不被人们所关注而无人问津,总结各种元素受喜爱的特点和被冷落的原因,结合场所的人文、生态过程,设计保留积极的要素、谨慎剔除不协调的要素,合理引进受欢迎的要素,从而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愿望和需求,协调人和场所的关系。


关于设计应抛开图纸、面向真实的土地,视设计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尊重和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等理念和方法,国内外已有不少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单独做过精辟的论述[5] [6][7],不过我们认为风景园林设计的三基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设计过程应该以三基元为纲和思考方向,抓住主要矛盾,综合协调空间、时间与人性,创造富有人情味、富于变化的可持续人居环境。


对于这种设计方法论,其实早在300多年前,明朝的计成就有过类似的观点[8]。在《园冶》一书中,计成提出造园的首要工作是相地,在真实的土地空间中,运用各种感官去体察空间,包括周围的环境、地形、山水、植物等。“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详细了解空间中的各种组成要素、来龙去脉以及与环境的联系。在相地合宜的基础上,造园的第二步就是立基,因地制宜地安排园子的空间布局,遵循“格式随宜、栽培得致”的原则,定厅堂、成馆舍、构亭台、种植物,将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山水、地形、植物和谐地布置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匠人还必须考虑园主人生活和娱乐的要求,结合掇山、理水、筑廊、种树,将主人平时的题诗、吟词、弹琴、作画、见客、会友等雅事周密、巧妙地安排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9]。从计成所遵循的造园过程看,可见当时造园者研究初步掌握综合运用空间、时间、人性的概念去营造园林了。不过,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设计不能套用古人之法来满足今人之需。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掌握了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之后,遵循与时俱进的风景园林三基元论,我们应该可以做得更好。